商會資訊
當前位置:首頁 >> 商會資訊 >> 商會活動商會活動

梅州特色

   梅州地處粵東,山川雄奇險秀,終年滿山碧綠,風景優美,資源豐富,人傑地靈,古迹衆多,人文景觀獨具特色,人文傳統悠久,文化底蘊深厚。自秦漢以來,客家人的祖先從中原向南遷徙顛簸,幾經輾轉,定居嶺南。梅州是全國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,是名聞遐迩的“客家之都”。客家文化傳承了中原華夏文化,保持了古樸的中原儒風,同時,也融合了土著和周邊文化的精華。客家圍龍屋、漢劇、漢樂、客家山歌等無不顯現出古老的中原文化的韻味。梅州自古就有“人文秀區”的美譽。經過漫長歲月的繁衍生息和社會曆史實踐,梅州逐漸成爲“文化之鄉”、“華僑之鄉”和“足球之鄉”。

崇文重教是客家人的優良傳統。重視教育,興學爲樂,文章爲貴,知識爲榮,一直是梅縣的社會風尚。發達的教育,深厚的人文底蘊,使梅州這片熱土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曆史文化名人。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家葉劍英誕生在梅州。曆史上的客家文化名人衆多,如“廣東第一才子”宋湘;清末外交家、詩人黃遵憲;著名抗日志士、詩人丘逢甲;愛國華僑實業家張弼士;辛亥革命元老鄧铿;名揚世界的大唐客長羅芳伯等。現代客家精英也有一大批,如林風眠、黃藥眠、李惠堂等。來自梅州的院士有22名。這些客家文化孕育出來的精英人物,在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軍事、外交等各個領域爲梅州、爲廣東、爲中國做出了巨大共享,建立了豐功偉績。
一、客家民居
粵東客家民居經曆了土圍屋、土圍樓、五鳳樓、圍龍屋、四角樓、縱列式和中西合璧樓等屋式變化。其中,盛行于明清兩代的圍龍屋最有特色。
1、建橋船形圍。建橋船形圍興建于明代,距今已400余年,是現存較早的客家特色大圍,坐落于梅州豐順縣建橋鎮西北面,占地面積15780平方米。整座圍構造似船形,圍外設置回環的池塘,使防盜、防火、平衡氣溫的重要設施。遠眺整座圍屋似浮水大船故俗稱船形圍。華夏子孫信奉天圓地方,船形圍遵循外圓內方的理論,外廓橢圓內圍方形。圍門前保存有清嘉慶、道光年間桅杆、桅夾(又稱石旗杆、石旗夾、石筆)。
 
建桥围
2、花萼樓。花萼樓建于明萬曆三十六年(1608年),爲圓型土木結構夯土版築式的建築,樓高3層,200 多間房間住20多戶人家,僅設一大門出入,樓底層牆厚2米。樓由兩個同心圓的環形建築物組成,環環相套。它的建築材料是,在夯築生土時摻入石灰、紅糖水和糯米漿作爲粘合劑,逐層加上竹條、木條、細石、碎瓦作爲筋骨,是名副其實的“土樓”。花萼樓設計精巧、結構獨特,顯示了客家人圓滿、團結、平均、平等的生活理念,是目前廣東土圍樓中規模最大、設計最精美、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築,是世界民居建築的一大奇觀。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、中國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秘書長郭旃前來考察後,認爲該樓符合世界文化遺産申報條件。目前,大埔縣正積極准備相關材料,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産。
 
花萼樓
3、梅縣世德堂。世德堂在松口鎮銅琶村,由來自閩西上杭官田的李氏建于清代。三堂四橫加兩圍及外護宅的大型圍龍屋,占地1萬多平方米。其外圍牆和內部大多主牆以三合土于夯而成,厚20-40厘米不等。共有72個天井、108個廳、500間房。門廳有穹窿頂藻井,中堂天屏前有金漆木雕獅子,天井壁上有動物圖案石板浮雕。其裝飾之豪華爲民宅所罕見。
著名的還有泰安樓、源遠樓、聯芳樓、萬秋樓、南華又廬、光祿第等。
 
梅縣世德堂
二、梅州客家民俗
1、三月十九太陽生日。梅縣客家人把農曆三月十九日定爲太陽生日。每年這一天,家家戶戶都設供焚香,燒太陽衣帽,祭祀太陽。有的人家還念《太陽經》,祈求上天賜福、消災除難、風調雨順、年年豐收。
2、豐順埔寨火龍。豐順埔寨火龍是客家獨特的民間文化藝術。1987年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將其作爲壓軸節目。豐順埔寨舞火龍活動始于清乾隆六年(1741年),有二、三百年的曆史。起初是由硫磺、白硝、木炭未制成火藥,做火箭、火花、大犁等燃放,經過幾百年來的不斷演變,煙架由原來的五七架發展到今十三架,高達十多米;火龍由原來的三四段發展到今十一段,長達三十余米。並采用有聲有色的煙花,表演奇特,驚險壯觀。在廣場上,禮炮三聲巨響,在鑼鼓聲中,舞龍開始,百來個小夥子揮舞火炬,赤膊飛路登場,二十多個壯士高舉五米龍頭,由繡球引路,近百名勇士手擎“金鯉”、“龍蝦”、“鳌魚”漫遊廣場。由長者點燃引火索,龍口吐出金珠來後,各段火龍發出五光十色的火花,火箭呼嘯騰空,五彩缤紛。舞龍者在火海中翻騰,場面壯觀。埔寨火龍,體現了客家人不怕艱難曲折勇于進取的精神面貌。
三、梅州客家民間藝術
1、廣東漢樂。廣東漢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一朵奇葩,是與廣東音樂、潮州音樂齊名的廣東三大樂種之一。廣東漢樂典雅優美、古樸大方、曲目豐富、形式多樣,有自己的完整體系和藝術風格。廣東漢樂曆史悠久,較完整地保存了中國古代音樂的曲目和演奏形式,風格古樸典雅,是研究中國古代音樂的重要曆史資料,被譽爲“中州古樂的活化石”。目前,廣東漢樂主要流行于廣東、福建、江西、台灣等客家地區和海內外客家華僑聚居地。其中,尤以廣東梅州大埔縣,漢樂人才輩出,群衆根底深厚。2004年,大埔縣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爲“廣東漢樂之鄉”。2006年,以大埔縣名義申報的廣東漢樂,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。
2、梅州民間舞蹈。梅州客家民間舞蹈曆史悠久源遠流長,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聲名遠播,蘊存了許多漢族民間舞蹈藝術之精粹。20世紀50年代初,梅州市聞名遐迩的燈色雷民間舞蹈《船燈》、《竹馬燈》、《鯉魚燈》等;宗教祭祀類有梅縣的《織女穿花》舞、興甯的《杯花》舞等赴省上京演出得到各界好評。梅州客家民間舞蹈具有以下特點:一是古香古色品類繁多;二是動作矯健豪放靈活灑脫;三是宗教民俗舞蹈突出,動作園韻技藝性強。
3、梅縣山歌劇。梅縣客家山歌劇是新中國建立後的新型劇種,是中國317個劇種之一。以梅縣爲中心,流行于閩粵贛等客家人聚居地。梅州素有“山歌之鄉”美譽,客家山歌自古流行。同時還流傳著豐富的民間小調、說唱音樂、廟堂音樂和豐富多彩的民間故事。梅縣客家山歌劇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,成爲客家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劇種。
4、廣東漢劇。廣東漢劇爲梅州地方大劇種。原稱“外江戲”,意來自外省的戲曲劇種,流播于粵東、粵北、閩西、贛南等地區及台灣、香港、澳門以及東南亞客家華僑聚居地。漢劇顧名思義是漢族人的戲劇,在如今的中國及舊時中原已很少,只有湖北武漢和廣東客家人聚居的地方還存在。
5、五華提線木偶。五華提線木偶藝術在國內外頗負盛名,尤其爲客家人喜聞樂見。木偶戲古稱傀儡戲,客話稱“柴頭呷”,有提線、布袋、杖頭、鐵枝、人形木偶等5個品類。五華提線木偶戲,自明朝萬曆年間由福建傳入已有400多年。五華提線木偶表演藝術自成一體,靈活傳神栩栩如生;木偶的造型,形體高大靈活,雕刻制作精細;木偶操作線路繁多,有的一個木偶多達30多根線,即使手腕、指關節、眼、鼻、耳、嘴等細微部分也能表演自如。上演劇目有傳統劇、現代劇、少兒節目等,配以歌舞、說唱、雜耍、演唱,曲調以漢曲爲主,兼有采茶、山歌、民間小調等,可謂融多樣性、趣味性、娛樂性于一體,集客家民間藝術之大成。故五華素有“木偶之鄉”的美稱。
上一篇: 閩西木偶戲

版權所有 : 世界客屬總商會 地址: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35樓3518&3519室 電話 : (852) 2895 3639 Email:whk@whkba.org Facebook:www.facebook.com/whkba